平台模式是商业模式当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内容。

案例:

三个人物,陈佩斯、冯小刚和赵本山。最近冯小刚在税收方面出了些问题,但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,我们只是评价案例本身而已。

我们来看一看,他们三个人内在的艺术真正水平,很难讲谁高谁低,但是因为商业模式的不同,导致他们经营的结果差别非常的大。
陈佩斯一年200万,冯小刚一年2000万,那么赵本山呢?

赵本山在2001年,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二人转,赵本山本来是一个二人转的演员,当他看到二人转这个节目的时候,他说二人转这个事情有可能做大。

如果跟陈佩斯一样的话,那么赵本山应该怎么做呢?赵本山应该上台开始表演二人转。

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,赵本山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如此,两三百万人民币而已。

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:任何的投资人或者是创业者,如果他本人的定位,就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话,这样的企业能做大的可能性极少,一个重要的创业者或者投资人,他必须把自己从一个技术的角色跳出来,成为一个经营者的角色,这个企业,这个项目才有可能做大。

赵本山从第一天开始做二人转的时候,他就没有想过让自己再上这个舞台,成为一个杰出的二人转演员。

2001年赵本山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,他搞了一个大赛叫什么?叫做“本山杯”二人转大赛。

在做平台这个概念上,有的人用硬件做平台,比如说苹果,有的人用软件做平台,比如说微软,而赵本山用的什么呢?他用他自己的品牌做了一个平台。

全东北大量的二人转演员,都到这个平台来比赛,评出来一等奖,二等奖,三等奖。

评完之后,赵本山说我要开门收徒。

大家想想,如果你要做一个项目,你要找到这个项目相关的人才,你该怎么去找呢?

是不是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高薪去诚聘人才,花高价把人才挖过来。

是不是很多人都这样想的?

我要告诉你,这方法是很难做大的。你不妨学学赵本山笼络人才的方法。

赵本山怎么笼络人才的?赵本山是让人才过来给他当徒弟的。

我们上网查,赵本山收徒弟仪式非常的正式,红地毯铺着,所有的人整齐地着装,然后跪在地上,一个头比一个头磕的还要响,然后给老师递上茶水,赵本山喝了茶水之后,然后给徒弟一个礼物,那个礼物是一块大的石头,这个石头据说价值上万,上面刻着金光闪闪四个大字,叫做国法家规。

如果你是花大价钱把人才请来会是什么情况呢?花高薪把他请来,是不是还得供着他?给他高工资高待遇?

而赵本山把人才吸引来了,给他当徒弟,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方式,显然赵本山的方式成本更低,管理会更简单。

赵本山搞了一个本山杯二人转大赛,然后收徒弟,就把人才吸过去了,这叫吸星大法。

如果你是一家二人转的公司,你碰到赵本山这样的话,你该怎么办?你很郁闷,同意吗?这是典型的平台模式。

赵本山招了这么多的演员过来,这些演员演的越开心,赵本山就越挣钱,他演的越好,赵本山就越挣钱。

我送大家两句话,大家记录下来:第一句话是所有的英雄都需要一个舞台,第二句话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一个平台。

我们后面也会讲到平台的案例,你会发现在平台模式上,经常是外行人赚内行人的钱。我们等会来总结这个案例,你会发现,做本行的人很多都挣不了这个钱。

谁赚了外贸的钱?是阿里巴巴赚了外贸的钱,但阿里巴巴本身不做外贸;百度本身不做门户,也不做社区,但它赚了网站的钱。
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。

赵本山是一样的,赵本山通过这个方法,搭了一个平台。

那么赵本山怎么挣钱的呢?通过自身品牌搭了平台,把人才吸引过来。

现在有了品牌,有了人才,变出什么来,要变出产品来。同意吗?

变出可以大量能复制的产品,比如说电影,比如说电视剧,比如说刘老根大舞台,然后做连锁经营,听说还做什么刘老根私房菜,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大量复制的。

他只要有了品牌,有了人才,就可以大量地复制这些可以落地的产品出来,就可以赚大钱。

到目前为止,无论如何赵本山都是在中国演艺界所看到的,也就是说是最杰出的,最有经营天分的人才。

陈佩斯一年赚200万,冯小刚2000万,赵本山一年两个亿以上。

为什么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是一样的情况下,经营的结果相差那么大?

这是因为商业模式的不同。

商业模式是在公司战略定位的基础上,实现经营目标资源和能力的架构,是企业赚钱的方法。

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: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,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。

我们说真正的财富是由商业模式来决定的。

陈佩斯的商业模式设计,跟全中国很多的企业家所采取的商业模式是一样的,为了理想,他搞得非常辛苦。

其实理想并没有错,错的是他的商业模式,产销一条龙,从头忙到尾,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,持续的投入直到产品上市,获得销售收益。

陈佩斯是怎么做的呢?陈佩斯以前是一个小品演员,干得不错,自己出来走穴一次,就能挣十几万。

自己赚钱自己花,后来为了理想跑去搞舞台剧,搞话剧。一场演出酬劳才十几万,导演分钱,演员分钱,助理分钱,场务分钱,道具要花钱,舞台要花钱,

花钱的地方多着呢,十几万的收益,你分一点,他分一点,最后搞不好还要赔钱,这就是产销一条龙,从头忙到尾也挣不到钱,做的很累。

很多中国民营的企业就是这样,老板忙死也挣不了很多钱。陈佩斯几年前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说,他现在的车子是桑塔纳2000,基本上可以进汽车博物馆,身上穿的毛衣是十年前买的,不敢去高档餐厅吃饭,他生活得非常的辛苦。

其实他本来是一个非常出色很能挣钱的演员,中国有很多干销售的,干得不错,就自己当老板开了一家公司,可是当了老板之后才发现,老板的钱要分给很多人,而且搞不好还有可能赔钱。

所以说模式不对,老板做企业是很辛苦的。

冯小刚导演用的什么商业模式呢?

冯导一年只做一件事,拍贺岁片,他做这个事情,一直做下去,累计起来的就是企业价值。

冯导前几年贺岁片的收入是多少呢?

《甲方乙方》票房的收入是3600万,

《不见不散》收入是4000万,

《没完没了》是3000万,

《大腕》收入是3800万,

《手机》收入是5000万,

《天下无贼》是1.25个亿,

《夜宴》是1.3个亿,

《集结号》是2.6个亿。

各位知道吗?最厉害的不是这个,而是冯导还没有开机,这部电影的成本就已经收回来了,只要多卖出一张票,这部电影就是赚的,而现在冯导随便拍一部电影,票房的收入比前七年的收入还要多。

冯导的商业模式叫成本变收益,处处是利润,成本变收益,就是他本来应该花钱的,变成不要花钱了,谁付费呢?企业利益相关者——第三方。

冯导的贺岁片里出现一部手机,那个手机,本来是要买的,不买也要借一个吧,他非但不用买,由手机商免费提供,还要找手机商收广告费,他要拍一个餐厅,走进那家餐厅去拍戏,餐厅为了他停止营业,没有顾客的收入,对吗?理论上餐厅应该租给他,再跟他收钱,但餐厅非但没有跟他收钱,反而给他钱,

冯导去哪里拍片,哪里就要给他钱,因为经过他的电影宣传之后,很多人都会到这家餐厅吃饭,所有本来应该是成本的,全部都变成收入了。

充分利用可能的商业机会,不仅仅是瞄准观众到影院获得的票房收入,而且将电影录制中原有的成本环节,转化成收益环节,将利润点遍布在产品,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中,这也叫第三方支付,这是商业模式重要的一环。

但即使这么厉害的模式也干不过赵本山的平台模式,从每年利润200万的陈佩斯,再到年利润2000万的冯小刚,再到年利润2个亿的赵本山。

大家不难看到,商业模式对于一个企业有多大的帮助!

你是属于卖唱的还是属于搭平台的?你是属于传统生产的累死累活,最终挣钱的还是搭平台的。

所以各位,你一定要学习,利用平台模式构建出你的商业模式框架,让你自己成为一个价值链真正的管理者,这样才能做到财富自由,迈向真正的财富之门。

点评:

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,他们三人的专业水平都非常高,但因为选择不同,最终的收获也会有很大的不同。

当你想做一门生意之前,你就要先考虑好,你要用什么商业模式,你要靠什么来赚钱?

是像一个打工者那样,通过自己的技能换金钱?还是像老板开一个公司那样,卖各种产品赚钱?或者是像淘宝那样做一个平台,让大家都来你这个平台上赚钱,最终你自己也顺便赚到钱呢?

如果还是象几年前那样靠卖产品赚钱,我劝你真的要考虑清楚,现在竞争多激烈啊?别说暴利,微利都只能勉强维护,甚至搞不好还得亏本。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。

即使真的要做,也要尽量采取轻资产模式,别让自己陷得太深。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。

我做生意时,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,租场地、装修、进货、请人等,完全不把钱当钱看,把手上的活动资金花得七七八八了,后面想再投资都缺钱了,而业务又没能做上来,结果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,被硬生生的拖死了。

而被拖死后,之前投入的各种费用,除了货物还有一大批压在手上外,其他的全都没用了,转让都没有人接手。

所以才痛定思痛去学习营销,所以后面我做的各种项目的运作模式,都是低投入的项目,而且转换起来非常简单,上一生意的资源,下一个项目还能继续使用,避免了大量的浪费。这都是血的教训。

如果没有人跟你说这些,你盲目的投资进去,就可能会犯我一样的错误。

总结一下:商业模式很重要,在你还没开始进入时,就要先策划自己的商业模式,想好自己应该怎么做,公司方向是怎么样的。

无模式不开公司!

好了,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明天见。